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中国共产党人100年前赴后继的实践中,理论创新应运而生,一些新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与之也会伴随着误读误判,以理论内涵的辨析来纠偏,不仅是深化理解通向精准领悟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后者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此后在11月11日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第三个《决议》中均有相同提法。近一年来,学界有了多种解读。

汪信砚,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这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的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内在地包含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一般提出的“两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实就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包含在其中,但此时提出颇有深意,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世界化进程中去理解。

于是,在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晚上,汪信砚给上海大学“理论中国·名师讲坛”2022春季第七讲带来了这样的一个“柳暗花明”式的理论辨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

《理论中国·名师讲坛》正在吸引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学人学子们参加,图为与会学者和嘉宾合影截屏

从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看,马中化包含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长达2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简称“马中化”)研究,汪信砚提出首先要辨析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理论目标是创造和不断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目标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探索中国道路。而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包含着历史的实际,也包含着现实的实际。

历史的实际就是指5000年中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马中化一方面指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之成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马克思主义,“以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以此形成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现实的实际则是指不同阶段的经济、政治等变化。马中化是指一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研究、指导中国实践,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去研究中国社会,总结中国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

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乏研究

从如上分析看,汪信砚认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实已经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马中化的起点来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有深意

但是,此刻特地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列出来作强调,依然是有深意的。汪信砚为自己的解读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参照。“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做得并不那么自觉。”

学界公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始,就包含着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那么这个起点在哪里呢?汪信砚不认同是中共一大提供组织保障、是中共二大有了中国社会的维度的观点,更不同意起点是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作《政治报告》等学界说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在“五四”运动前后。具体表现为三种传播方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的翻译,当时日本与苏联的著作居多;二是在中国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道理。比如:李大钊就是这方面的第一人。他在1919年《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详尽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兴奋了一代有为之士。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8月李大钊发文《再论问题与主义》反驳。8月《每周评论》被查封后,两人的论战又移至《新青年》《新潮》,引起极大关注

三是“五四”前后出现的各种思潮的论战,比如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论战,争论的核心是“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向何处去”,本质上是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在一系列的论战中,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时中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复杂形势,以此反驳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可以观察到,此后那些观点逐渐消失。“他们是已经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此开启。”

由这个起点,汪信砚分析,“五四”时期,新文化旗手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不够完善;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强调,“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很多珍贵品,我们要加以承继。”此时,毛泽东才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传统的重要维度。但到中国的十年动乱,同样走向反面。而今天,则出现了对传统文化不加以转化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是具备一些走向现代化的资源,但是她毕竟脱胎于农业社会,需要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开始,汪信砚论证了马中化本来就包含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实际本身又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实际。之所以在“七一讲话”《公报》《决议》中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与百年来实践运用中的不自觉大有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进程特点来看,马中化是其中一个环节

理论目标、实践目标和起点的两个角度分析之后,汪信砚把视角拉到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传播的大浪潮中来加以辨析。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170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过是这个大浪潮中的一环。”

*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是世界化进程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吸收了古典德国哲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而成

“从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属性来看,它就是德意志民族的民族形式出现的。”汪信砚仔细辨析,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大来源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它是德意志民族哲学思维的全新发展阶段。”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与空想社会主义结合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就和其它狭隘的民族理论不一样,它正确把握了时代精神——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诉求,即通常说的共产主义,简言之,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是“全人类的解放”。“解放”是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各种关系的束缚中解放获得自由。由于它的普世性和时代性,它产生以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9世纪下半页,马克思主义就传播到美洲和东方;进入20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通过民族化发展的,也就是都与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比如有苏俄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朝鲜的、越南的、古巴的、老挝的,甚至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形态,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汪信砚以越南马克思主义为例,在越南,只有一个胡志明思想,其余都是胡志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矛盾论》《实践论》是马中化的理论典范

与本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具备的内涵。这将是怎样一个成果呢?汪信砚以大家都熟知的反映毛泽东思想核心的《矛盾论》《实践论》(下简称“两论”)作为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完全可行的。

左为李达撰写《社会学大纲》,右图为李达等翻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非常注意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李达在1930年代中期撰写了中国第一本比较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著作《社会学大纲》,毛泽东说他读了10遍,并做了大量的笔记。1932年,李达翻译了苏联三个学者撰写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毛泽东也是读了好多遍。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单篇出版以后,李达第一时间写解说,高度肯定毛泽东的贡献。汪信砚提及他的前辈老师的论述,“李达是真心的佩服毛泽东。虽然毛泽东是通过李达注译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但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但《矛盾论》和《实践论》也并非是完全的理论创新,早在日本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已经提及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些概念,然而论述并不系统。“两论”是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给抗日大学学生讲授辩证唯物论教程里的章节,《实践论》是其中一章,《矛盾论》是一章中的一节,1950年代才单独成篇。毛泽东的具体贡献在哪里呢?

左为毛泽东“两论”盲文版封面,右为首次出版是在1952年3月,7月为第二版,至1958年12月已第16次印刷,总数为197万

汪信砚分析,当时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即将爆发,毛泽东的“两论”就是对中国革命所做的哲学总结。中国革命事业曾经屡次受到主观主义的干扰,它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在党的历史上“左的和右”的路线斗争,就是主观主义两种表现形式,它们曾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实践论》着重分析和解释了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即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矛盾论》则着重解释了主观主义的方法论根源,即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能把“普遍”和“特殊”相结合。

*“它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它也是完全中国的”

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毛泽东思想。刘少奇这样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之统一的理论,它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它也是完全中国的。”

汪信砚强调,毛泽东思想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完全可能的。以此标准来看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也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完全中国的。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浪潮中的重要一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具备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月1日受邀做客上海大学“理论中国·名师论坛”

如同路的尽头出现了多条分叉,究竟走哪一条才能看到该有的风景?汪信砚带领着腾讯会议室的校内外听友,做了颇有逻辑意味的层层辨析,让听者回过头去,记住来路的清晰和必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第三个《决议》中这段有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的“坚持理论创新”论述,此时有着鲜活的说服力。主持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立伟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鼓励学子们:“如果我们不如马克思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超越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同样期待着更多学人学子的创新。

(未经本人审核)

  作者:李念

图照:现场由上大提供,其余来自网络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论坛 »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