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




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

一、

英国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企业参与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未出现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观念,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仅仅局限于业主的道德,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万能的,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以促进企业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因此这个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通过市场调节,高效的使用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十九世纪初期,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大批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对工人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利益至上成为了他们的经营之道,这也带来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了成为竞争强者,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经营理念也大大制约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进入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劳动阶层的觉醒,企业盘剥劳动者的行为已不可能持续下去,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出现。现在,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其定义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一方面要创造利润和承担对股东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对消费者、员工、所处区域和环境负有责任。

一九七九年阿奇.卡罗尔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他强调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存在四个不同的层次,即企业对社会负有四个层面的责任:

①经济责任:这是企业最基本的责任,企业对股东、债权人和员工负有责任,要求企业通过创造利润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法律责任:企业在社会中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时,享有社会赋予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好属于自己的法律责任,企业生产经营一定要合法合规,不能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一切行为必须统筹在法律框架内;

③伦理责任:承担伦理责任是企业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虽然企业只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生产活动,就不会受到来自政府的处罚,但是社会生活中有一些行为准则尚未纳入法律框架,如果企业自觉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正外部性,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④自愿执行责任:政府在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时候往往存在供给不充分的情况,而企业可以作为一种补充这类需求的重要群体之一,企业在提供这类需求不会受到强制性的要求,往往是根据自愿原则进行,例如慈善捐赠。

由于商业银行不参加生产活动,所以不考虑生产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但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可以通过设立贷款的准入门槛,例如对“两高一剩”企业的贷款,通过提高其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他们的融资成本,对绿色环保企业,可以降低其贷款利率并设立绿色通道简化贷款程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就可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信贷中来,从而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加入到绿色环保行列中来。

二、

企业绿色声誉是指企业在和自己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时候,由于企业在过去进行绿色管理,在企业未来的前景层面,在关键利益相关者中比同行业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绿色声誉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具备了四种特性:

①盈利性:企业的绿色声誉可以获得相关利益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从而为企业创造收益。如美的空调,由于其在同类产品中,拥有更节能环保的优势,为了鼓励其多年来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向其颁发了“节能环保杰出贡献奖”,这大大提高了美的空调的绿色声誉。良好的声誉为美的空调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

②社会性:企业和社会是两个相互依存的主体,一方面,企业的绿色声誉是社会各方根据企业在绿色管理中的表现、环境绩效等方面做出的综合评价结果,另一方面,企业的绿色声誉会反作用于社会对企业绿色管理的评价体系;

③增值过程的长期性:企业形成绿色声誉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要企业形成良好的绿色声誉并长期维护好,企业可以从中获取到长期可持续的回报。

④贬值过程的快速性:与增值过程的长期性不同,绿色声誉的贬值不像增值那样长期的一个过程,只要企业管理不当,其积攒多年的绿色声誉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积极发放绿色信贷可以提高其绿色声誉效应。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款客户,另一类是贷款客户,针对存款客户,如果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绿色声誉,存款的客户会认为该银行能够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会给存款客户留下一个负责任的印象,这会加大储户存款的意愿。

对于贷款客户,如果贷款是用于投资绿色环保行业,这类客户会因为商业银行的绿色声誉认为该银行是支持绿色信贷的,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优惠;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而言,由于绿色信贷是正外部性很强的贷款,政府在对银行的监管中,会对拥有良好绿色声誉的银行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如获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官方层面的宣传表扬。

三、

(一)

成本管理理论是企业运用管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本进行预算和控制的一种理论。成本管理理论会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拥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现在的成本管理称为战略成本管理,他的管理模式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成本管理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

①萌芽期:成本管理理论最早应追溯到十五世纪中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市场和企业的规模较小,产品的种类较为单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较为旺盛。企业的经营重心就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此时的成本管理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小的部分,早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通过倒轧法,通过产品完全销售完以后计算出损益,由于这个方法比较滞后,不能在销售完成之前计算出损益结果,导致企业无法接受新订单,因此人们要积极去了解产品的各个生产销售环节,最后形成了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内容—实际成本;

②形成期: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社会资本快速涌入企业,由于企业的扩张,大量生产造成了企业利润受到摊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早期的成本核算难以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因此更科学的标准成本法成为了首选,标准成本法强调企业的生产应根据短期的预计价格,从现实条件下可达到的生产状态来制定成本战略;

③发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竞争成为了这一时期企业发展的主基调,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成本管理的内容延伸到了生产技术领域,企业通过将技术与成本进行结合,进行一系列技术升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④展望期:随着通讯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列的高新技术应用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生产环境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这也造成了产品的成本结构随之发生,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大大缩短,成本管理也由原来的战术成败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成本管理也是其经营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从税收成本的角度,税收成本也是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优化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与商业银行有直接联系的是课税负效应和纳税成本,商业银行会因为其信贷结构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这可能会造成银行资金配置的扭曲,从而阻碍银行发展,削弱其竞争力,这就是商业银行承担的课税负效应。

对于纳税成本,是指银行在履行纳税义务时需要付出的消耗,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按税法要求进行税务登记、建立账册及进行收入与成本的记录和核算等的支出;

②因申报纳税而聘请会计师或税务师所花费的时间、资金支出和精力;

③缴纳税款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④为了合理合法进行纳税筹划时发生税务临时纠纷聘请律师产生的支出;

⑤因了解和熟悉税制而产生的学习成本。纳税成本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通过税收筹划合理合法的控制纳税时间及税款的金额,从而增加银行税款的资金时间价值并使银行能够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资金用于改善银行的信贷行为。这使研究税收负担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费用从而影响其发放绿色信贷这一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文/江西聚悦

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论坛 » 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