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考研(音乐教育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音乐教育考研,音乐教育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编辑|米勒尔的猫

学界一般认为,从5世纪延续至约15世纪的这段时间,为欧洲历史的

中世纪时期

。它始于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后期与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汇融,

是西方历史中漫长且关键的转型阶段。

几个世纪以来,不列颠地区由几个不同的集团分治,在罗马帝国衰落并放弃不列颠后,

来自北欧的部落入侵不列颠,

他们寄希望于离家寻找更多的土地和财富,以改善生活。

随着

奥古斯丁传教活动

的展开,一股新鲜的思想和信仰风潮吹入不列颠,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不列颠原生社会的封建转化,

奠定了英国封建集权统治的基本格局,拉开了学校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序幕。

社会秩序

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王国等级森严、结构复杂的社会,

每一个王国都建立在强大的领主和其直接追随者间的忠诚关系之上。

国王处在社会权力结构金字塔的顶端,享有特权和保护;

国王之下权势较大的贵族维持着自己的领地,称为

郡长

有权持有土地和进行有限商业活动的自由人及为地主耕作的农民,

构成了社会的下层阶级。

而最底层的仍旧是可供买卖的

奴隶

,仅享有极为有限的人权。

不同群体间的力量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亦逐渐改变。

至大约11世纪,尤其在诺曼征服后,以往的

盎格鲁-撒克逊精英阶层

倏然被新的诺曼贵族阶层所取代。新贵族们以君主的名义拥有他们的封地和荣誉,

作为承诺提供军事支持和宣誓效忠君主的回报,

且新任伯爵、治安官和教会长老皆出自们的队伍。

在社会运作的诸多领域中,

新的王朝保持了与前朝的连续性,

沿用了一些盎格鲁-撒克逊的政府制度、司法制度及财政制度。

很快新的变化开始显现,诺曼征服后的统治方式带有明显的封建性质,

贵族将土地授予小地主,

以获取供奉及进一步的军事支持,

而小地主则以土地为筹码换取地方劳动力的服务,

从而形成了一个层级鲜明的效忠网络。

在这种机制的刺激下,伴随着教会为王权尊严和神圣性所作的贡献,

王权和教会的联系日趋紧密

国王聘请了一众神职人员担任大法官,负责管理王室的诸多事务,

而军人出身的王室成员只能充当保镖和军事人员,主教与贵族一样,

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地方行政管理,

成为政治生活、社会管理中的权力新贵。

因此,君主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军事行动和开展王国建设,

不得不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力干涉贵族的土地所有权,

这种行为无疑触动了贵族的根本利益,

亦为君主与贵族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至12世纪后,

动员贵族在欧洲大陆作战已不太可能,

13世纪后半叶

爱德华一世

维系的政治平衡在1320年左右被

爱德华二世

打破,

内战爆发

虽然在继任者

爱德华三世

的斡旋下逐渐恢复秩序,甚至发展更胜往昔,但不久后大饥荒和黑死病在欧洲大陆的肆虐给社会和政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经济和人口危机造成的土地过剩,极大地削弱了土地所有者行使权利的能力。

到15世纪时,

部分贵族权倾朝野,影响力遍布上议院、议会和御前议会。

那些较富裕的市民也通过对下议院施加压力,来反对提高税收用以支付战争费用,直接导致英王室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贵族间的派系斗争使得社会秩序持续恶化,

玫瑰战争

的爆发便是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领袖间矛盾的暴力升级。至都铎前夕,

政府和社会结构已被极大削弱。

文化认同

英国的文化认同,

最早在5至6世纪的日耳曼移民和不列颠原住居民的互动中即已出现。

日耳曼移民

在抵达英格兰地区后逐渐建立了对大部分英国领土的政治控制

,尽管这些移民被称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或朱特人,但实际上他们来自北欧更广阔的地区,代表了一系列不同的人种。

到6世纪时,

这些不同的群体开始在英格兰各地合并成阶层分明的社会,

这或许就是

早期王国的雏形

9世纪时,

“盎格鲁-撒克逊人”

一词被官方用来指代单一的英国人,

它被

阿尔弗雷德大帝

及其继承者反复灌输和宣传,以维护他们治下国家的统一,并以此鼓动人们保卫英格兰免受丹麦人的侵害。

王室和政府也通过进一步统一货币和共同宣誓效忠英格兰国王等一系列举措,

巩固这种身份认同。可见,在1066年诺曼征服之前,英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是普遍且强烈的,包括教会人士、贵族及乡绅等英国地方社会支柱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憎恨与自己人开战,

皆认为没有什么比英国人这一身份标识更具价值

从11世纪下半叶开始到13世纪末,英国人的身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法国封建主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认同,

使英格兰成为由两个迥异民族组成的王国,即占统治地位的诺曼人和被统治的英格兰人。

原主教、修道院院长、贵族和大部分郡县的行政官都被迫出局,诺曼人和其他来自英吉利海峡对岸的人带着他们的语言、文化和习俗进驻到管理的关键岗位。

本土英国人只剩下修道士、农民、小绅士和城里人等普通社会角色。

同时,

国王用法语和英语写给所有臣民的令状和宪章等官方文件

,也进一步加剧了英国人身份的分裂。然而,

由于通婚和同居,英国人和诺曼人之间的分歧逐步消失。

民族融合使所有人的身份无论其血统起源都只有

英国人一种称呼

,一种新的国家认同感开始在各阶层弥散。

虽然由此造成的社会中法国文化价值观占据更多比重,但至14世纪时,

更多的人主动地加入到学习法国文化和接受法语教育中,

以完全适应工作和生活中的变化。

异族语言和英国当地方言的碰撞

亦见证了两个不同民族的同化,法语一定程度上暂时取代了英语作为文学语言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文化的融合并无多少强制性,

诺曼人的法语、宗教仪式、社会生活,甚至他们给下一代取名的偏好,

皆因这阶段他们的主流地位和声望,很快就被英国人竞相效仿。

在时间的磨合与消融下,

原本民族的界限几不可见

,双重民族的身份已经显现为或者说让位于一种显性的英国人身份,这种身份受到地域、语言、从属关系的综合影响,直接干预了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也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增添了关于认同感和自我意识的沉思。

可见,

文化的认同是个人与社会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归根结底,

它是涉及人们如何被看待的重要问题,亦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必要思索。

宗教形态

中世纪的宗教与现代世界的宗教不尽相同

,它不仅对绝大多数国家和个人生活具有非凡的意义和重要性,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在世俗事务的管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与王权一样甚至超越世俗权力的政治影响。

基督教

作为罗马帝国的官方教会,

早在4世纪下半叶就在英格兰地区设立了教堂,

由主教和牧师层级监管。罗马政权的崩溃导致基督教在英格兰东部地区传教的终结,但很快在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的授权下于6世纪末重启。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在保留原有地方宗教习俗和仪式的基础上,于大部分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建立了较为稳固的

信仰基础

而8世纪至9世纪维京人的入侵将新的教义引入英格兰东北,随即掀起

一场教义间的交锋

,再度引发了一波皈依的浪潮,

这次信仰转变的过程促使教堂建筑和修道院数量的激增,形成了后来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基础。

1066年入侵的诺曼征服者

,与大部分英格兰人一样都是基督徒。

在信仰这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虽然诺曼征服并没有在英格兰的精神世界引发重大变化,

但它带来了在英格兰地区教会中任何不符合欧洲宗教规范的领域进行改革的精神承诺,

包括乡村地区的教堂改造、购买教堂职位及强化新王室对教堂的控制等。

如1080年,16个教区主教中只有一位是原属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大规模的重建计划随之而来,

盎格鲁-撒克逊式教堂被最新的诺曼风格替代

这种新的风格与坎特伯雷的加洛林风格形成强烈对比,且在这种风格的冲撞中,英国历史与罗马基督教、王权交织在一起,

被重新塑造成新的政治现实和愈发丰满的基督教信仰。

诺曼征服带来的令人震惊的

精神和文化帝国主义

拉开了英国精神和文化遗产重新创造的帷幕。

随着宗教信仰在世俗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基督教教义的实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会与世俗权力的天平开始倾斜。

一方面,

宗教和俗人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他们为世俗社会提供丧葬、祷告和为有宗教信仰的信徒提供可接受的职业。

另一方面,

教会的实践规程变得更加机械化

,教职人员亦分为两种类型,一部分基督徒选择简朴、禁欲、不问世事的苦行僧生活,而另一些则偏爱和流连于浮躁的权利和物欲。

教会的统治开始排除异己,趋于

政治化

这在基督教与其他教派的相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基督教这一时期的强势地位,

使其他非主流教派及其教众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极端待遇。

如犹太教,

小到隔绝基督教众与犹太邻居的日常交往,

及颁布和实施一些影响犹太人的单向法案。

大到将诸多极端残酷的罪行安置在所谓的异教徒身上,

轻则强制皈依、驱逐,重则大规模屠杀,各种莫须有的诬陷更是不胜枚举。

至14世纪时,

基督教义基本覆盖了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

,基督教的信仰和态度甚至决定了人们工作和休息的模式、个人的隐私生活,每个人至少在原则上,都必须信奉基督教。它的行事风格、出发点及灌输的上帝创世论,已与最初的基督法旨相去甚远。

所有对世俗的干预和思想的禁锢,

都被解释为上帝的旨意.对于那些接受这一解释并使他们的生活符合神的圣洁旨意的人来说,

将永远与神达成极乐的合一

;对于那些拒绝它,仍在罪业挣扎中的人,

则将承受永恒的痛苦

这种情况至中世纪晚期愈演愈烈,

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一切表现都充斥着信仰的概念和宗教的元素。

无论一件事多么微不足道,都与上帝息息相关,所有的思想都倾向于对个别事物的宗教解释,

宗教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愈发极端且不可捉摸。

这种异变使关于精神意识的东西变成了令人难以接受的

庸俗亵渎和世俗伪装

。圣洁的个人虔诚被作为广泛文化现象的信仰逐渐消融,同时渗透到生活的所有关系中,这意味着神圣和世俗领域思想的不断融合,

而这种非正常化的结合将导致神圣的事物变得普通化、常态化。

而信仰也会在世俗观念的不断冲刷中,

失去其作为精神力量的独特性,

这或许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16世纪罗马教廷在英国的溃退和宗教改革的最终胜利。

参考资料

Whittock,M.ABriefHistoryofLifeintheMiddleAges:asocialhistoryofmedievalEngland[M].Philadelphia:RunningPress,2009:63,64.

[2]

Polack,G.&K.Kania.TheMiddleAgesUnlocked:AGuidetoLifeinMedievalEngland,1050-1300[M].Stroud:AmberleyPublishing,2015:86.

音乐教育考研(音乐教育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论坛 » 音乐教育考研(音乐教育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