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理解的革命是什么(阿q理解的革命是什么样子的)




阿q理解的革命是什么,阿q理解的革命是什么样子的

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三个时期,分别是启蒙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鲁迅和赵树理就是中国现代文学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人物。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对中国农村有着非常精确且深刻地刻画,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不言而喻,赵树理身为鲁迅先生的后辈,深受鲁迅先生影响,对中国文学也是意义非凡。

两人的作品虽然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不尽相同,可是中心思想确实一致的,鲁迅先生更加注重的是启蒙了以知识分子视角为叙述来描绘农民。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些农民是麻木的,是愚昧的,是需要拯救的,这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所造成的;而赵树理则是以农民视角为叙述,在他的笔下农民是醒悟的,是在努力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的,这也是因为特殊历史时期而造成的。

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思想上的继承,鲁迅先生所在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吃人的社会”,所以这个时期需要强有力的需要,需要唤醒“病着的人民”。

赵树理则是体现了觉醒的时期,人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除却赵树理自己对社会的体会之外,鲁迅先生对赵树理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素,这一点在《阿Q正传》和《福贵》这部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封建国民性的代表,他是愚昧的,是麻木的,是鲁迅想要唤醒的那一类人,因此《阿Q正传》中的启蒙思想深刻的影响了赵树理,而《福贵》的产生就是启蒙精神的发展。

一、《阿Q正传》与《福贵》中所体现的启蒙思想

所谓的启蒙思想就是第一批将问题提出来的人,鲁迅先生和赵树理思想启蒙的基础就是一种反抗精神,所反抗的其实就是“精神的牢笼”企图能够打破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也仕途唤醒人民的思想觉悟。

对于鲁迅先生来说“精神的牢笼”就是阿Q为代表的国民性,国民性就是“愚昧”、“怯懦”、“卑怯”,这些所有的特性都在《阿Q正传》有所体现。

鲁迅先生曾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因为鲁迅先生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中国基层民众的劣性,纵观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是唯一一个以“国民性”作为创作主旨的作家,他的所有作品都在表现中国人的“国民性”,想要以这种方式来改变这种“国民性”的劣根。

因此阿Q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鲜明的,他是盲目自大的、是自轻自贱的、是自我逃避、是麻木的,他最令人记忆深刻的就是自创的“精神胜利法”,通过幻想自己战胜了对方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最大的自欺欺人。

而鲁迅先生所认为的“国民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卑怯”,正如阿Q面对别人欺负自己时的不敢反抗,这还仅仅是怯懦,可是他却想象着自己能够扭转局面欺负别人,这整个的心理过程才是“卑怯”。

“卑怯”不仅是害怕别人,任人欺辱不敢反抗,可是在面对比自己弱势的人时又反过来去欺负别人,这才是“卑怯”,正如鲁迅先生说过“对于羊显凶兽桐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阿Q在面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等等强势的人时就是所谓的“羊相”,在他们面前卑躬屈膝,但是在尼姑面前时就变了一个样,尼姑是弱势的,阿Q倒是成了强势的,所以这时候阿Q就是“凶兽相”。

这就是鲁迅先生认为的“国民性”,而这种“国民性”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束缚着人民最大的羁绊,所以鲁迅先生想要呼吁大家战胜这种“国民性”。

而赵树理同样的也有一样的特征,在赵树理看来,他所处的时期的“精神的牢笼”就是职业等级的偏见,《福贵》中说到“我所担心一个问题是作为农村工作的人怎样对待破产后流入下流社会一层人的问题。”

由此可见,虽然这一时期社会已经解放,土改也已经完成,可是“国民性”的劣性却没有完全消除,人对人的歧视还是存在,并且在一些落后的地方非常严重就如赵树理所说“例如遇到了红白大事,村里人都还以跟他们坐一块吃饭为羞。”

所以说鲁迅如果是为了消除人们的“国民性”而创作《阿Q正传》,那么《福贵》的出现就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不平等。

赵树理笔下的福贵是一个“比狗屎还臭”的人,他偷东西、赌博、甚至是还会有殓尸工作,这样的人是被人瞧不上的,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一些地主阶级的人利用人们的这些落后思想来残害他们。

在这些地主的眼中“劳动最光荣”是根本不存在的,反而还会利用职业的卑贱来打压农民的积极性,将农民赖以生存的职业污名化,让农民陷入了自我羞辱的怪圈,而赵树理想要打破就是这个怪圈。

二、《阿Q正传》与《福贵》中所体现的革命变迁

随着社会革命的发展思想也会有变迁,《阿Q正传》中的社会变革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主旨就是自由、民主、平等,正是因为有了这场革命才会引发出启蒙。

在没有革命之前,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国民性”的底层人民,他有着很大的劣性根,可是革命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新的思想,虽然这种改变最终带来的不一定尽如人意。

辛亥革命的出现带来了很多新的思想,阿Q就是其中一个受影响的人,他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胜利法,投入了革命的怀抱,可是却是毫无思想的加入了革命。

但是从结果来看阿Q的革命实际上就是一种形式上的造反,他们只反对对自己不利的,自己厌恶的,可是这并不是真正的革命。

所以说《阿Q正传》表现的实际上就是辛亥革命和思想的一场博弈,最后结果也非常明显,革命是失败的,旧思想还是没有被撼动,从而得出只有进行一场彻底的,剥皮抽筋的革命才能真正实现革命的目的。

同样的《福贵》中也和一场革命有关,那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与鲁迅先生犀利不同,赵树理更加的温情一些,虽然福贵有着一些劣性,但是他更具有人性的美好。

在《阿Q正传》中人性的劣性是具体的,是人性深处的劣性,但是在《福贵》中劣性的却是社会,是社会的劣性逼迫着人们,把人变成了不想人的样子。

《福贵》的发展过程与《阿Q正传》相比是相对成功的,首先福贵因为参加了“二流子改造”,经过党的洗礼改掉了自己身上的坏毛病。

之后又经历了“再启蒙”,也就是大会上揭露了地主的恶行,所以说《福贵》代表的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觉醒,人民的思想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三、《阿Q正传》与《福贵》的思想意义及其价值

启蒙是一种精神上的觉醒,是一种想要将人从奴隶的状态中唤醒,让人们思想上开始松动,从而对抗命运实现解放,这是属于文化的启蒙,而文化的启蒙往往伴随的就是革命的开始。

中国的启蒙可以说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这时期提出的新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想要拯救人民思想的运动,鲁迅先生就是其中重要的角色,虽然再鲁迅先生看来,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但是却起到了开端的作用。

五四运动的呼唤民主到土地改革的进一步解放就是一条漫长的启蒙之路,鲁迅先生为始,赵树理为发展,最后才完成了伟大的启蒙。

而这场中国的启蒙证明了,启蒙并不是少数人的,而是所有民众的,只有全民族都在寻求思想的解放时,启蒙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只有全民族都在朝着理性的正确的方向发展,启蒙才能成功。

所以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伴随着辛亥革命而产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思考,唤起人们对于“国民性”的反思和突破,尽管最后辛亥革命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阿Q正传》却中却出现了启蒙的契机。

但是通过阿Q的发展也能看出,尽管出现了契机,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战胜“国民性”,人们有了突破意识,但是却没有正确的突破方式。

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来了,他们的革命也开始了,《福贵》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土地革命的代表,土地革命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启蒙农民阶级,建立的是一个平等的,农民当家做主的社会。

这个正确的引导方向将革命的力量推到了最大,也给革命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使得启蒙的希望更大,启蒙的力量也更大,启蒙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赵树理传》戴光中

《鲁迅和中国文化》 林非

《阿Q生命的六个瞬间》汪晖

发布于:天津市

阿q理解的革命是什么(阿q理解的革命是什么样子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论坛 » 阿q理解的革命是什么(阿q理解的革命是什么样子的)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