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政治考研参考及答案(2017年政治考研参考及答案解析)




2017年政治考研真题及答案,2017年政治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西北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卡迭什战役

卡迭什战役是埃及与赫梯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的系列战役之一,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名万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2.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3.留里克王朝

862-1598年古罗斯和莫斯科公国的封建王朝,862年由留里克创立。他的继承者奥列格于882年攻占基辅,控制了从诺夫哥罗德沿第聂伯河到黑海的商路,建立基辅罗斯封建国家。留里克之子伊戈尔与其妻奥尔加及其子斯维亚托斯拉夫进一步扩大领土。斯维亚托斯拉夫之子弗拉基米尔加强了留里克家族的统治,宣布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为国教。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分裂为10多个公国,留里克王朝也分裂为许多支系,每个公国都由一支系统治。14世纪以后,莫斯科公国崛起,逐渐征服其他割据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莫斯科系的留里克王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雷帝)加冕称沙皇,留里克王朝成为第一个沙皇王朝。1584年伊凡四世死后,王位传给其长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98年费多尔死后绝嗣,留里克王朝遂告终结。留里克王朝统治达736年之久,为俄罗斯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容克

指德意志易北河以东地区和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他们拥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多年来梦想借助武力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们有自己的庄园,从事封建的大地产生产,采取封建的劳役和地租作为剥削方式,自给自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部分容克认识到,只有把庄园建立在资本主义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逃避破产。于是这些容克把封建的农业逐步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他们开始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在政治上要求统一,对普鲁士政体的依赖性极强,从而成为德意志统一中的一大重要的力量。

5.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二、简答

1.亚历山大东侵原因后果

(一)东征过程。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即位后开始了镇压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之后开始东征;公元前334年,通过格拉尼卡战役,占领萨尔狄斯和小亚细亚其他地区;公元前333年,发起伊苏斯战役,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2年,攻陷推罗,随后征服叙利亚和埃及地区;公元前331年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彻底击败了大流士三世,次年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西北部,第二年撤军,于公元前325年回到新都巴比伦。十年东征至此结束。经过十年的征伐,亚历山大的统治区域扩展到了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历史意义。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饱受战争之苦。

2.彼得一世改革内容

(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

(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

(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

(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3.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安排

(一)内容。1945年2月4-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会议。会议发表了《雅尔塔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以及有关附录等文件。主要内容是:(1)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2)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最后达成原则协定: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即受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的民主力量。关于波兰疆界,东部依照寇松线,而在西部和北部波兰应得到领土补偿,西疆的最后定界应待和会解决。(3)关于联合国。经过争论,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成为创始会员国。二是提交安理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质性问题,美、苏、英、中、法五大国有否决权;另一类是程序问题,如果常任理事国为争端当事国,则该国不得参加投票。会议还决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后达成秘密协定,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应予维持;由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恢复,包括归还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大连商港国际化、恢复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二)影响。雅尔塔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大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三、论述

1.日本大化改新背景、内容、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 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 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 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2.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自由主义改革内容及评价

英国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自由主义改革主要是指1867年议会改革和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

(1)1867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降低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二是,调整选区.

(2)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均须依文官制度委员会之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会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的文官须具备的合格条件;外交部、内政部可不受此限,某些高级文官亦可不经考试而由大臣直接任命.

第一,1867年议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使选民人数增多;二是,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在英国政治舞台上居于主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其统治地位;三是,这次改革表明,保守党已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型政党.

第二,1870年的文官制改革,也有重大影响.一是,它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二是,消除个人恩赐官职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文官录用中的腐败现象,使旧贵族保守势力丧失了控制政府的机会,这是对英国行政部门的重大革新;三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效率,且任期较长,不随内阁更迭而变换,这就有利于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及政局的稳定.

第三,无论是议会改革,还是文官制改革,应该说都是工业化以后英国上层建筑为适应经济基础的积聚变化而相应作出的积极反应.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实现稳定的政治统治秩序,才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更大发展创造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

3.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按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今日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把今日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贸的不均衡结构、缺乏外汇、起伏波动的出口收入、债务问题、经济依赖性。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意义: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2017西北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卡迭什战役

卡迭什战役是埃及与赫梯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的系列战役之一,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名万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2.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3.留里克王朝

862-1598年古罗斯和莫斯科公国的封建王朝,862年由留里克创立。他的继承者奥列格于882年攻占基辅,控制了从诺夫哥罗德沿第聂伯河到黑海的商路,建立基辅罗斯封建国家。留里克之子伊戈尔与其妻奥尔加及其子斯维亚托斯拉夫进一步扩大领土。斯维亚托斯拉夫之子弗拉基米尔加强了留里克家族的统治,宣布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为国教。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分裂为10多个公国,留里克王朝也分裂为许多支系,每个公国都由一支系统治。14世纪以后,莫斯科公国崛起,逐渐征服其他割据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莫斯科系的留里克王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雷帝)加冕称沙皇,留里克王朝成为第一个沙皇王朝。1584年伊凡四世死后,王位传给其长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98年费多尔死后绝嗣,留里克王朝遂告终结。留里克王朝统治达736年之久,为俄罗斯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容克

指德意志易北河以东地区和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他们拥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多年来梦想借助武力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们有自己的庄园,从事封建的大地产生产,采取封建的劳役和地租作为剥削方式,自给自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部分容克认识到,只有把庄园建立在资本主义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逃避破产。于是这些容克把封建的农业逐步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他们开始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在政治上要求统一,对普鲁士政体的依赖性极强,从而成为德意志统一中的一大重要的力量。

5.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二、简答

1.亚历山大东侵原因后果

(一)东征过程。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即位后开始了镇压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之后开始东征;公元前334年,通过格拉尼卡战役,占领萨尔狄斯和小亚细亚其他地区;公元前333年,发起伊苏斯战役,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2年,攻陷推罗,随后征服叙利亚和埃及地区;公元前331年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彻底击败了大流士三世,次年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西北部,第二年撤军,于公元前325年回到新都巴比伦。十年东征至此结束。经过十年的征伐,亚历山大的统治区域扩展到了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历史意义。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饱受战争之苦。

2.彼得一世改革内容

(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

(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

(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

(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3.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安排

(一)内容。1945年2月4-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会议。会议发表了《雅尔塔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以及有关附录等文件。主要内容是:(1)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2)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最后达成原则协定: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即受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的民主力量。关于波兰疆界,东部依照寇松线,而在西部和北部波兰应得到领土补偿,西疆的最后定界应待和会解决。(3)关于联合国。经过争论,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成为创始会员国。二是提交安理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质性问题,美、苏、英、中、法五大国有否决权;另一类是程序问题,如果常任理事国为争端当事国,则该国不得参加投票。会议还决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后达成秘密协定,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应予维持;由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恢复,包括归还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大连商港国际化、恢复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二)影响。雅尔塔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大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三、论述

1.日本大化改新背景、内容、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 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 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 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2.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自由主义改革内容及评价

英国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自由主义改革主要是指1867年议会改革和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

(1)1867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降低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二是,调整选区.

(2)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均须依文官制度委员会之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会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的文官须具备的合格条件;外交部、内政部可不受此限,某些高级文官亦可不经考试而由大臣直接任命.

第一,1867年议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使选民人数增多;二是,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在英国政治舞台上居于主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其统治地位;三是,这次改革表明,保守党已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型政党.

第二,1870年的文官制改革,也有重大影响.一是,它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二是,消除个人恩赐官职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文官录用中的腐败现象,使旧贵族保守势力丧失了控制政府的机会,这是对英国行政部门的重大革新;三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效率,且任期较长,不随内阁更迭而变换,这就有利于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及政局的稳定.

第三,无论是议会改革,还是文官制改革,应该说都是工业化以后英国上层建筑为适应经济基础的积聚变化而相应作出的积极反应.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实现稳定的政治统治秩序,才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更大发展创造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

3.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按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今日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把今日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贸的不均衡结构、缺乏外汇、起伏波动的出口收入、债务问题、经济依赖性。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意义: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2017年政治考研参考及答案(2017年政治考研参考及答案解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论坛 » 2017年政治考研参考及答案(2017年政治考研参考及答案解析)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