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考研(学科教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学科教学考研,学科教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唐国凤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双流区优秀科研个人。

阅读的目的一般可分为:为获得乐趣而读,为获取信息而读,为语文学习而读。学校教育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想要学生在阅读整本书后有更多收获,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充分自读后提供多种阅读策略的支持,帮助孩子形成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阅读经验。笔者在小学中高段经典名著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以下三点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

梳理全书,重构文本内容

经典的故事类整书一般篇幅较长,信息量大,事件和人物常常间隔出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易形成完整的印象。因此,可以运用“内容重构”策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书后回顾梳理,摘取某个事件或人物的关键信息,将相关信息组织在一起,相对完整地勾勒事件发展的脉络,呈现人物形象。

完整呈现核心事件。内容重构策略有助于整体把握事件始末,呈现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以及空间变化隐含的特殊意味,进而洞悉作者的创作意图。梳理事件节点重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抽取整本书内容的筋骨,厘清事件的发展顺序,更为清楚的理解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化或成长规律,获得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完整勾勒人物形象。故事类整本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分散在全书的各个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各部分内容,摘取同一个人物不同阶段的信息,形成完整的链条,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的深度加工。借助内容重构策略,经由事件的梳理、形象的分析,学生可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全面、更深入,可能还会激发一些个性化的思考。

捕捉闪回,深化文本内涵

作者创作长篇作品时通常会设置一些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语言、场景甚至道具等,帮助读者借助重复形成前后勾连,强化形象,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读者,通过捕捉闪回策略,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与作品的深度交流,与作者的深度对话。

关注重复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倘若出现重复语句,一定暗示着作者的特殊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字,就获得了破译作者思想的密码,能够更深一层地走进作品。言为心声,语言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关注重复出现的语言,可以充分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和真实人性,读者看到的不再是机械僵硬的人,而是真实可感的形象。

关注重复的动作。重复法的使用,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使作品关键性的东西,得到艺术的强调,起到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小说中重复出现的动作往往隐藏着人物的突出性格。在动态变化中写出人物的不同经历,在不变的动作中彰显人物关键性格,是小说常用的创作经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到重复的动作,并前后勾连,发现相同点,是常用的文本解读经验。

跨界阅读,拓宽文本边界

跨界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突破学科边界、跨越不同艺术边界和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有些名著的阅读需要打开不同艺术形式的边界,借助电影、评书、影评等表现形式,对比细节发现差异;有些名著需要打开学科的边界,综合利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作品的不同方面,对比参照,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学语言的魅力,对文字铸就的文学大厦产生更为真切的感受。

整本书阅读,除了文中提到的三种策略,还包括对照阅读、经典重读等。教师不仅需要处理好学生自然阅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还应明白阅读策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建构的。教师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潜藏”策略,学生在完成各个阅读活动的同时,逐步建构阅读策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经验。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选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2年9月刊/栏目:学科教学

编辑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047次推送

学科教学考研(学科教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论坛 » 学科教学考研(学科教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